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尿液常規檢查(Urine Routine)

1.外觀:
一般正常的尿液呈黃色或淡黃色、清澈,若顏色改變(如紅色、褐色)或呈混濁、起泡沫,可見於某些正常生理現象,亦可能反映體內某種異常病變,需配合其它檢查項目才能正確診斷。

2.PH值:
尿液的PH值隨血液PH值、飲食及藥物等因素而改變,可以反映腎臟正的酸化能力。正常範圍為4.5-8.0,通常約5.0-6.5之間。早晨第一泡尿通常PH< 6.0。

3.葡萄糖(Glucose)
檢驗尿糖最主要的用途是糖尿病的篩檢及糖尿病治療的輔助工具,唯應配合血糖的數值才能做出正確的判讀。正常的尿中測不到葡萄糖為陰性(-),當尿糖為陽性(+)或(+/-)時應參考血糖值診斷是否為糖尿病。有時可以發現血糖正常但卻出現尿糖的情形,則考慮腎小管功能常。

4.蛋白質(Protine)
正常情況下尿液含有微量蛋白質(每日小於150mg),試紙測試呈陰性 (-),有時早晨第一泡尿出現(+/-)或(+),可能沒有意義,建議重測。試紙檢驗在尿液太濃、太鹼或服用某些藥物時可能出現假陽性,太稀或含輕鏈蛋白時可能呈假陰性。尿蛋白的來源可能來自於腎臟發炎,腎病症候群,膀胱泌尿道發炎或感染等。有時姿勢變換、劇烈運動後或發燒狀態下尿蛋白也會增加。必要時可進一步測定24小時尿液蛋白
總量。

5.潛血(OB)
檢測尿液中是否帶血:(+)表示尿液潛血陽性,(-)表示尿液潛血陰性,尿中潛血可能是尿路結石,攝護腺肥大,腎臟泌尿道發炎、感染或腫瘤等。但若尿液檢體放置過久,女性生理時期等可能造成假陽性;若尿液中含有Vit.C或其它還原物質則可呈偽陰性。

6.比重(Specific gravity)
隨意取樣之尿液若其尿液比重大於1.018,通常表示其尿液濃縮能力正常,測比重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得知尿液濃度是否夠濃,如尿液太稀可使蛋白尿呈假陰性,顯微鏡檢也會受影響。早晨的第一泡尿通常可以滿足此條件。比重過低可能是尿液稀釋、慢性腎衰竭、腎小管異常或尿崩症。

7.亞硝酸鹽試驗(Nitrite)
引起尿道感染的細菌大部份可使尿液中的硝酸鹽( nitrate )轉變成亞硝酸( nitrite ),而使試紙呈粉紅色的陽性反應,因此常用來當作尿道感染的篩檢,可測定泌尿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若為(+)應配合尿中白血球數量及有無細菌來判別是否為尿路感染。

8.膽紅素(Bil)
為紅血球衰老後其血紅素的分解產物,正常尿中沒有膽紅素,故呈陰性(-);當尿中有膽紅素時呈陽性(+),表示可能有膽道阻塞或肝臟疾病等。

9.尿膽素原(Urobilinogen)
膽紅素由膽道排至腸道中,經細菌作用形成尿膽素原,再排至尿中,故正常尿中有微量尿膽素原。若尿中的尿膽素原過高,表示可能有溶血性黃疸、急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若尿中沒有尿膽素原,表示膽道嚴重阻塞。

10.酮體(Ketone)
在糖尿病患者應配合臨床症狀考慮酮酸中毒的可能性,另外在饑餓狀態或因發燒、腹瀉、嘔吐、酗酒、減肥(限制澱粉類食物)、劇烈運動等造成營養失調者,尿中也可能出現酮體。正常人空腹時可能出現(+)。

11.紅血球(RBC)
紅血球正常值<5/HPF,超過時可能是尿路結石、腎臟發炎、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泌尿道腫瘤或激烈運動等。婦女在生理期可能因月經而造成假性血尿。

12.白血球(WBC)
血球正常值<5/HPF,超過時即稱為膿尿,要考慮泌尿系統有細菌感染、腎臟發炎、結石或腫瘤等。

13.結晶體(Crystal)
正常人或結石患者尿中皆可能有尿酸、草酸鹽、或磷酸鹽結晶,尿液中的結晶隨濃度、溫度及PH值而改變,因此通常僅供參考較無診斷價值。

14.圓柱體(Cast)
圓柱體其基本成份是腎小管分泌的某種蛋白質硬化而成。另依其外型及內含物質而分類,有些圓柱體為正常代謝產物,有些為退化性細胞之聚集,有些為腎盂腎炎、腎小管壞死或腎絲球腎炎、慢性腎衰竭等,應配合臨床症狀及它相關檢查來做確定診斷。

15.上皮細胞(Epithelium)
尿液中之表皮細胞可能源自尿路之任一部位,當尿液中的扁平鱗狀上皮過多時通常表示該檢體受到其尿道周圍上皮組織的汙染,在女性亦可能由陰道而來,本身較無診斷價值,但量太多時應考慮檢體收集不當,最好重新收集檢體重驗。

16.細菌(Bacteria)

尿液收集若非無菌操作,檢體中很可能有細菌存在,因此在顯微鏡下看到有細菌並不代表即尿道感染,判讀上應參考白血球數量、檢體收集過程有否汙染、臨床症狀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